八剛十二柔

「八剛十二柔」這一片語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明中葉俞大猷著的《劍經》,此著作並為戚繼光《紀效新書》所引用而廣泛流傳。俞大猷《劍經》談論的是棍法,所以要談論這概念必須先追溯俞大猷對棍法的理解與應用。俞大猷所用的説法,正式而言是「中直八剛十二柔」,中直是指棍的直殺,八剛是指棍打的八道路綫,十二柔是兩肩、兩肘、兩腕、兩胯、兩膝、兩足的柔潤運作方式。綜合起來就是透過身體各部的柔性運動,通過身體的彈性將各部位的勁度都發揮到棍稍打在八道路綫與直殺之上。

換一個方法說,俞大猷的八剛十二柔,十二柔是勁始,八剛中直是勁末。動態描述的話,勁始到勁末是一個過程,但勁末並不是終點,而是需要透過柔勁轉化剛勁去進入下一個循環,周如復此,兩者缺一不可,萬變不離此法。

螳螂拳所説的「八剛十二柔」,八剛所指的是:一、泰山壓頂;二、迎面直捅;三、順步雙掌;四、疊肘硬拱;五、貼門靠壁;六、硬崩低伏;七、左右雙棍;八、捽捋兩分。十二柔則是應手的變化:見剛急回手,入手而投手,截手而滾手,棍手而漏手,直捅而勾手,採手而入手,摟手而入手,磕手而入手,撲手而入手,挑手而入手,開手而叠肘,粘手而破手。馬漢清(注:作者老師的老師)認爲八剛是前人總結出來的各種進攻手法,十二柔則是各種防禦手法。

這樣的八剛十二柔乍看是比較細緻與具體,但是攻擊方法遠不止八種,防禦的方法也不是只有十二種。我們練習的時候也不會分開單練八剛某個動作或十二柔的某一手。運用的時候也不會想對方是什麽手,那我就用什麽手應變,而是當時感覺到什麽就做什麽,不問具體哪一手。我們也不會區分剛是攻擊、柔是防守。攻擊時很多時候需要使用柔勁,因爲你要開啓對方的門戶;防守時很多時要用上剛勁,因爲你要威脅與阻止對方推進。如此區分,這個概念對我們的思維、練習與應用好像沒有太大幫助,反而有點泛泛之談的味道。

雖然如此,細想的話,十二柔其實是碰上對方勁度作出化解的各種變化。要進行化,身體各關節必須柔軟渾圓的活動,而你不能單單的「化」,化之後還得有後繼動作發出攻擊或威脅使出勁度,即是所謂的「剛」,才能完成化的動作,不然就只會在原地畫圈。尤其是對方是剛來你要找並藉助他的力點,你不能單單化開就了事。要發出剛勁,身體必須柔軟讓身體各部有效率的蓄力並綜合的揮發出,不然發揮出來的勁度會中斷並呆滯–剛並非使用蠻力。亦即是説,進行十二柔的柔化之後還需要用上八剛的剛勁去完成動作,剛之後則依然柔化去進行新一循環,一環緊接一環連綿不斷。這是我們練習與應用時經常使用到的思維模式。

因此,我們不必拘泥八剛是哪八剛,十二柔是哪十二柔,更好的想法是將它們看成是勁在不同時態的展現、變化與轉化。如此,這樣的理論是與俞大猷的概念相吻合,也可以將同樣的原理應用於徒手、各種器械甚至遍及戰術與戰略。這樣的描述又比一般提到的「剛柔並濟」深刻一點,因爲我們要説的剛、柔並不是兩樣不一樣甚至相反的東西與理念,而是一個整體在不同時態的展現,因此它們不能「並濟」。「剛」、「柔」、「太極」也不是玄而又玄神秘的理論,它們只不過是比喻用來描述發勁、變化在一個整體中轉變的過程而已。

既然剛、柔不能分離,攻與守也是一樣。「攻」、「守」不過是身體與動作因爲時間與位置的轉換而展現不同形態而已。攻勢是一方決定什麽時候踏入對方的身距作出先制的動作;守勢一方決定在什麽位置迎接對方踏入自己的身距去作出反制。攻勢一方在開啓對方的門戶時可以用上剛力作出威脅又或者是用柔力化解對方的架構再作出攻擊;守勢一方可以利用空間的優勢立刻反擊,也可以化開對方的力量反擊。反擊的時候對方也可以防護,這時也可以用柔去化解防護。故此,攻與守、剛與柔並不是分離的,也沒有必然的屬性,而是成一整體因時而變。所以,剛可破柔,柔可破剛,剛也可破剛,柔也可破柔。

要歸納出規律形成系統,我們不能分離的說剛、柔、攻、守,就算是將它們放到一個整體之中,要決定勝負優劣,我們還要有「先」的概念。先並不是單純的快和速度,雖然速度是其中一個因素。先的意思是指一圈的運動、接觸、變化下來,誰能先到並剋制對方,假如雙方都未能剋制對方,那誰能更快進入下一圈並控制對方的運動,也是先的一種表現。柔的動作看似不能直接進攻並且迂迴,但它們可以改變對方的架構、平衡、焦點、想法與力點,使得對方無法反應。這就是以迂爲直,後發卻能先至的道理。

攻勢方的先手必須剋制守勢方空間上的優勢才能導入勝勢。在搏鬥中從得先進入勝勢到決勝負往往是一瞬間,但具體的過程就像下棋一樣,是能夠透過邏輯思考推導出來的。我們平時的訓練其實是在讓我們的腦袋與神經系統熟習這套思維模式與邏輯,在使用時就能瞬間運用上。所以,到一定程度我們不能滿足於復述前人的片言只語,而是要領略箇中道理,在思維上得到更深的啓發。

七長八短

  1 comment for “八剛十二柔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d bloggers like this: